吃完阿岸米糕轉入旁邊的文化路夜市,第一家映入眼簾的這家石頭餅,其實這家石頭餅並無在名單之中。
只是這石頭餅讓我很懷念,記得當年西港夜市還在慶安宮前擺攤時,有家石頭非常好吃,只要每周二夜市攤販有出來擺的話
都一定會上門購買,當時是因為文爸愛吃才跟著喜歡上此味,可是北上念書後,那家石頭餅就不見了。
而是偶而才會有別家石頭餅的攤販會來擺,但是都不固定,久而久之不沒在看過。
其實在台北有賣類似的餅,叫小時候的大餅之類的,不過它是用大型的平底鍋以麵糊煎製,同樣到入紅豆、花生芝麻等餡料,再切成匹薩的片狀。
餅皮相當的厚實,滿是麵糊煎製的餅皮,吃來少的薄脆,也容易撐。大台北幾乎都是這類的大餅,找不到南部這種薄脆的石頭餅。
石頭餅這種小吃平常在市面上就不多見,所以在此看到就湧現他鄉遇故知的喜悅。
這家石頭餅的口味則在相當的多,記得西港夜市也有花生芝麻跟紅豆、奶油這三種。
那時老爸必吃花生芝麻口味,而我都是紅豆居多,可是近幾年我卻開始不太喜歡紅豆餡(攤手)
先在黑嬤嬤的石頭鍋上,以湯匙均勻的裹上麵糊。
依序倒入芝麻
再倒入碎花生,最後折起來便可。
石頭餅之所以撐過石頭餅,是因為製作的過程是採用生鐵製作而成的石頭鍋製作,另一說是因其古早使用時頭來烤餅而得名,且因為外型像半月狀,所以又稱半月餅。
金黃的餅皮一口咬開,露出黑嚕嚕的餡兒,不過餅皮的口感比我想像中來的柔軟,但是富有Q勁跟麵香,花生芝麻帶著脆度的顆粒與柔軟的麵皮搭配起來層次豐富。
可惜餅皮我心頭所好的香酥薄脆型有所落差,比較接近可麗餅的口感,應該跟店家要求煎得再焦脆點口感會更佳。
全站熱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