颱風天的夜晚,雨勢一陣一陣的,但也無法阻止我覓食的決心(握拳)。
於是趁著雨停拖著也剛下班,也愛吃的同事,到附近大同區內暗藏美食的延三夜市。
延三夜市的美食眾多,沒有來個十來趟是無法吃的完的
所以從住在大同的同事強力推薦葉家雞捲先下手。
葉家雞捲的作法就是在腐皮上先放一層洋層,之後再加上用五香粉醃過的肉塊,捲成捲就可以下鍋油炸了。
攤位前一個負責包,另一個負責炸。
在旁等待時偷算了一下,一條雞捲包大約十來秒左右,炸的時間約一分鐘左右。
但即便如此麻利迅速的手腳,還是趕不及源源不絕增加的人潮。
隔壁的無名花枝羹,排隊的人潮也是相當多,人手一碗花枝羹及一盤雞捲,頗有相互共生之意。
騎樓滿滿的用餐人潮,已經無法分是來吃葉家雞捲跟花枝羹的了。
也點可惜的是騎樓下沒有燈光,僅靠攤位前的日光燈指引。
這可造成的拍照的難度, 還好在巷子旁有支路燈,而路燈下的桌子還有剩兩個位子
看到這僅有的好位置,雖然要跟人併桌,還是不能放過。
桌上的辣椒是花枝羹這邊桌上的,不過味道怎樣我倒沒試就是。
雞捲:
話說有人想過,為何雞捲裏頭沒包雞肉而是包豬肉的嗎?
我當然也不知道,不過有GOOLE大神在,還有啥找不出來的呢?
雞捲早年為閩南的名產,流傳至台灣後成為知名的街坊小吃。 但雞捲沒有包雞肉,為何稱之為雞捲呢?
據傳早年閩南農家節儉惜物,因此將剩餘的豬肉、蔬菜,以豆腐皮包裹後油炸,成為一道佳餚。
有人詢問此道菜的名稱,農家謂之「"ㄍㄟ"捲」,因而得名「雞捲」。
實閩南語發音之「ㄍㄟ」為「多」意,實應為「多捲」,這也是為何雞捲裡頭沒有雞肉,卻稱為雞捲的由來。
也是也有另一派說法是(這點是誤傳,閩南語中有漳州腔跟泉州腔,泉州腔的雞唸做kue(台羅拼音)漳州腔唸做ke(跟加同音)
普通話多出來的"多"在閩南語是講"加"(ke)跟漳州腔的雞是完全通音
不是諧音,再來不是所有台灣人叫雞捲都是叫ke kńg,台北地區的老人家及中部靠海地區的人講的閩南語都是叫kue kńg
證明是雞捲不是"加捲"福建閩南泉州就是把這個小吃叫做雞捲,
那為什麼雞捲裡面沒有雞,早期泉州地區的雞捲是有包雞肉的,可能是覺得雞肉不好吃還是什麼原因,後來就不放雞肉。
漳州地區及廈門地區把這個小吃稱做五香,上面寫的沒錯
這道小吃傳到台灣來之後,台灣人是跟著泉州人的說法叫雞捲,後來因為台北地區漸漸國語化
泉州音在台灣慢慢消失(台北地區即中部海口地區屬泉州音閩南語)
漳州音在台灣變主流,大多數人就跟著叫ke kńg因為沒有雞肉,才有加捲的說法,事實上是雞捲沒錯。
今雞捲已不若往常包剩菜,而是使用魚漿、豬肉等材料為內餡的台灣家常菜。
除此,雞捲也為北台灣夜市小吃之一,店家所賣多卷內餡多為前腿豬肉,每條則以約四台兩重為單位下鍋油炸,
起鍋後再切成數等份。另外,也都會另外配上醃肉蔥末、酸黃瓜等配菜。售價則為30元~50元。
一份機雞捲切成兩大段,在切成數塊擺盤
盤邊還有店家一匙自製的醬料及翠綠的小黃瓜片。
醬料是屬於偏甜的甜醬,上頭還有一小搓的辣椒,
味道和市面上賣的相差無幾,至於口感爽脆的小黃瓜
滋味微甜爽口去油解膩,一直是這類小吃的最佳配角。
從剖面圖來看看,或許能夠了解到,雞捲好吃的秘訣。
腐皮包覆的內餡中,肉塊與洋蔥的比例接近於各半,肉塊扎實多汁、洋蔥鮮甜爽脆。此等比例真是絕配。
腐皮炸的極脆,但不是硬脆,而是鬆脆,輕碰就化散於唇齒之間,炸法極為高明。
這類炸物在場趁熱食用最佳,打包容易因熱氣悶軟腐皮的焦脆,喪失其口感。
花枝羹:坐在人家花枝羹的位子上,沒跟大家一樣點碗花枝羹,反到會格格不入。
其實這碗花枝羹以湯匙從湯面至湯底舀起,感覺頗淺,份量算是吃巧不吃飽
如有需要吃飽也可點花枝羹麵或米粉。
不過花枝數量到是沒有成正比,淺嚐未勾芡而看似清淡的湯頭,滋味鮮甜爽口。
花枝雖略有裹魚漿,但是包藏不住裡頭蘊含著鮮脆、彈牙又不失柔軟的花枝
初嘗的口感讓我跟同事在腦海中第一個想起萬華-金好吃純正花枝焿
不過萬華的個頭大上許多,也脆上許多,羹湯則也因勾芡而濃稠許多。
之前也看過相關比較這兩家口感的文章,發現也是各有所好。
如果要選的話,我喜歡延三花枝羹的湯,萬華花枝羹的花枝塊。
不知道哪裡有綜合這兩項優點的花枝羹吼。
葉家五香雞捲&隔壁的花枝羹地址:台北市大同區延平北路三段8號 電話:02-2594-3015(葉家雞肉捲) 營業時間:1630-2300(葉家雞肉捲) 1630-2100(花枝羹)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