由於在江川肉燥那邊,有稍微的節制一下,所以還有位子可以留給其他『賓客』。
在台南說到香腸熟肉這塊領域,每個人口袋中都有其特有的名單,也因此不盡相同。
之前吃過在保安路上的,對其印象還不錯,尤其是他的肉燥飯深得我心阿^^
還沒吃台南-阿龍香腸熟肉 之前,最早的口袋名單是這家阿財香腸熟肉及隔壁的榮盛米糕
因為當時打算在沙卡里巴吃完台南-赤崁棺材板 後接續完成的
可惜那時已經有些飽足,因此一延再延至今,才有機會再訪。
攤位上放著許多黑白切,從招牌蝦卷、粉腸、糯米腸、香腸、米血、蟹圓等
到常見的菜頭、豬內臟、鯊魚皮、花枝等大約有20多樣。
黑白切其實是中北部的用法,可能是早年人們面對多樣的食物
不知吃些什麼才好, 便告訴老闆黑白切一些,就是台語隨意都來一些的意思。
但在台南則都叫香腸熟肉,富有地方特色的這類傳統小吃攤,
主要販售香腸、粉腸、糯米腸、蝦捲、肉類和海鮮等食物,於購買時再切成所需之份量售出。
另一套說法則是,早期這項小吃的主角是香腸及豬肉串燒,串燒是一種長相像古制錢的燒肉,又叫金錢肉
源自日據時期日本人帶過來的飲食文化,幾經傳誦,後來燒因為音同熟,便被稱為香腸熟肉了。
有別於阿龍香腸熟肉無價位的模式,阿財在櫃檯上有放置一塊有價格對照別
填完後排隊依序遞交即可,這點就讓我大大加分不少。
詹家阿財點心第一代詹蕃薯,日據時代從事外燴辦桌生意起家,後來覺得外燴生意不好做,開始學習製作香腸熟肉。
然後每天的下午時分,挑著攤子沿著廟埕、工廠、運河碼頭等人多的地方,大街小巷走透透的販售。
到第二代兒子詹福接下後,改以手推車沿街叫賣,然後固定在民生路巷內的開山宮附近設攤。
台灣光復後,搬到沙卡里巴租下現址攤位固定地點經營
並交棒給第三代詹財,惜詹財早逝,便由其妻鄭秋鑾獨自撐起,並扶養4 個兒女長大。
目前仍由詹家自家人一起經營,目前則是由第四代經營的詹智雄及詹智能兩兄弟掌管。
第三代的阿媽以前都還會在攤位上幫忙,不過幾年前退休了,年輕的第五代目前也會到店內幫忙。
由於不吃內臟類,所幸挑了幾樣習慣吃的先試味道。
沾醬則是以醬油膏搭配芥末、蒜泥等,台南許多小攤多以此類做法的沾醬為主。
香腸:
自製的手工灌製的香腸,不知是否經過油炸的關係
色澤黝黑雨一般鮮紅有別,口感扎實帶有藥材醃浸的香氣
因為肥肉組織比例的關係,少些明顯欲滴的肉汁
這也與一般台南微甜滋味的香腸有所差異,不過倒是有越嚼越有味的趨勢。
米血:
切成不規則形的米血,色澤較一般市售來的清淡許多
口感也不是那麼的黏硬而是軟黏Q彈這與外婆家每次殺雞、鴨後,自製的米血非常相似。
蝦捲:
阿財的蝦捲用的是黃豆皮而非常見的豬腹膜包裹,炸起來口感極為酥脆香,咬下後卡茲卡茲的聲音隨即在牙間響起。
餡料方面同樣是台南著名的活燒蝦及荸薺,可是不知怎的,在口裡咀嚼時一抹蝦仁、荸薺明顯的脆甜。
以及有股類似地瓜粉與蔥末所調製出的Q勁鹹香,而不是常見的Q軟魚漿,不能說奇怪,而是很特別的美妙滋味。
談及他的酥脆實屬少見,畢竟我對於濕軟缺少脆度的外衣,不是很喜歡。
蟹圓:
這黃色的塊狀物,一開始誤以為是蒸蛋類的菜色,經店家解說才知道是蟹圓,又稱作金丸,是道地的台南古早味。
早期是真的以蟹肉製作,後來才改以用蝦仁、鴨蛋、荸薺等蒸煮而成。
入口軟硬適中,卻有幾分蒸蛋的口感,濃郁不腥的蛋香,荸薺、蝦仁的輕脆甜香,組織起來的味道十分融合洽當,味道及好。
比起阿龍的香腸熟肉我似乎更鍾愛阿財些,可惜它沒有讓我觸電般的香甜肉燥飯,如果兩者能各取其優點,那我就不用兩邊跑啦(笑)
阿財香腸熟肉點心攤地址:台南市中西區中正路271巷(沙卡里巴) 電話:06-2246673 062110781 095616318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