四川人不怕辣,贵州人辣不怕,湖南人怕不辣,台灣人甜不辣(誤)
位於三元街、汀洲路以及西藏路等三叉路口,附近有三家知名店家分別是
中正-四季涼麵、中正-財哥福州麵、中正-汀州路一段90號無名鹹粥店
其中兩家是我的愛店,偶得知旁邊有家相當道地的四川麵店,掌杓的也是位四川姑娘。
店名稱為宜賓燃麵,本來我以為宜賓可能是店家的人名
結果原來是四川的地名,真是書讀得太少,地理太差了。
宜賓燃麵原名敘府燃麵,舊稱油條麵,早在清朝光緒年間便開始有人經營,是宜賓傳統的名小吃。
它選用本地優質麵條為主料,以宜賓芽菜、小磨麻油、鮮板化油、八角、山奈、芝麻、花生、核桃、金條辣椒、上等花椒
味精以及香蔥、豌豆尖或菠菜葉等輔料,將面煮熟,撈起甩幹,去除鹹味,再按傳統工藝加油佐料即成。
燃麵名稱由來有一說,因其油重無水,挑起來可如火繩一般點燃故名。
店內的裝潢不算特別,就僅是一般居家擺設。
菜單:
桌上僅有一小份調味料,裏頭有烏醋、醬油、辣椒、胡椒粉等。
涼拌皮蛋:
本來以為是單純的涼拌皮蛋,結果滿大出我意料之外
紅通通的光澤,想必滋味也是火燙燙。
以大量的辣油、些許蠔油,灑上蔥花、芝麻點綴
刺激著味蕾,讓我的舌尖直發麻,彌蓋過皮蛋特殊的氣味。
個人喜好再加上幾滴白醋食用,層次更為完整。
麻辣嘴邊肉:
基本來都碩的嘴邊肉都是水煮居多,所以通常帶有輕柔的豬腥味,算是道不常點的小菜。
不過宜賓的麻辣嘴邊肉,由於是以辣椒、花椒、辣油等拌過,於是這等味道自然消失殆盡。
口感詐扎實有咬勁,帶著與以辣油跟花椒居多的味道,油、鹹、麻、辣的層次來說比皮蛋好些。
宜賓燃麵:
底下鋪有辣油、花椒、白芝麻等,潔白麵條上頭則是碎花生、蔥花以及那幾許烏漆嬤黑的配料。
那烏漆嬤黑的配料,吃來有些接近於梅干菜,輕柔的酸韻及柔軟的口感。
攪拌過的燃麵,隨著蒸氣透出隱隱約約的香味。
燃麵的花椒香,隨著拉起的麵條中的熱氣,飄散而來。
豪氣的大口吸允,一股花椒香氣直灌鼻腔肆虐,此外辣油的辣度也很帶勁
讓我頭皮的毛細孔,如備戰的飛彈發射器,全部打開主被迎戰了。
雖然添加了多種辛香料,但是我僅主要吃到辣油的辣度
以及花椒、辣渣的香氣,碎花生跟梅干菜味道完全喪失功效。
在此情況之下,我就會尋找桌上有無,如能添加些甜度跟酸度的調味料,可惜桌上只有白醋......
分隔線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以下是二訪。
餛飩湯:
餛飩湯採用的是煮麵的原湯,故有原湯化原食之效。餛飩口感一般,不算特別。
蒜泥白肉:
同樣以辣油、花椒、辣渣等,那股香麻辣等味道與燃麵的味道最為接近。
川味牛肉麵:
逯耀東教授在《飲食》雜誌創刊時,斷言川味紅燒牛肉麵元源自於岡山的眷村,然後由退役軍人傳遍台灣各地。
『川味紅燒牛肉麵』是融入台灣食材(豆瓣醬)所創出,自然與四川本地的『川味牛肉麵』有所不同。
這紅通通的模樣,讓我好生期待,期待的是希望它的味道,不要像前幾道的味道那麼麻辣。
可惜事與願違,畢竟店家標榜著正宗川味,自然少不了,四川特有的油、麻、香、辣。
所以那湯頭輕酌一口,就讓我的舌尖發麻,花椒香味更順勢攀爬,登門入室而肆虐我的鼻腔味蕾。
由於這湯的辣度比起燃麵稍彽,但是對於我來說還是高些,喝上幾口就棄置,所以僅能算是拿來沾麵的湯汁。
牛肉是以小方塊狀的牛腩,柔軟有彈性。不過比較缺少些軟嫩牛筋的滋潤。
麵調同屬於福州麵常用的細麵條,雖不是手工麵條,但煮的恰好,口感扎實有咬勁。
分隔線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以下是三訪。
泡菜:
黑豆乾:
豆皮:
三訪的小菜實在有些一般,就不在討論範圍。
紅燒紹子麵:
紹子麵又稱『臊子麵』,是中國西北地區傳統麵食、著名西府小吃
以寶雞的岐山臊子麵最為正宗。在陜西關中平原及甘肅隴東等地流行。
臊子麵歷史悠久。其中也含有配菜比如豆腐,雞蛋等,做法簡單。
《水滸傳》第三回:『奉著經略相公鈞旨,要十斤精肉,切做臊子。』這裡的臊子就是肉丁的意思。(取自百度資料)
紹子麵的赤紅湯頭,喝來湯味香、麻、辣,與燃麵跟其他小菜的調味相近,尤其高比例的辣油。
細脆的肉燥以瘦肉居多,味道鮮香有咬勁,麵條細長、厚薄均勻,有嚼勁。
題外話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
三訪過後,真心覺得,我不耐吃辣,也許也因此無法因賞到它的美好。
雖然許多對它都是讚譽有佳,但是個人偏見,它的辣油、花椒比較高,其他味道容易遭受掩蓋,而嚐不出。
調味基本大同小異,也就是以同樣公式套入不同的食材,對於喜愛辣食的應該十分對胃。
如果能將辣油的比例調低些,再添加些酸、甜味就更好了,但是如果這樣就不是正宗川味了是吧(笑)
宜賓燃麵地址:台北市萬華區西藏路18號 營業時間:1100-2100 周一公休
留言列表